香港宣教士跟當地人文化差異 – 「食」待客人

穆斯林以熱情好客聞名,他們擁有濃厚的人情味,並視與人互動是人生的樂趣。即使遇見素未謀面的旅人,他們仍會將其帶回家中。在北非,一個貝都因人看到來自遠方的陌生人,只要喊一聲:「這是我的客人」,便會提供最好的款待。

穆斯林招呼客人,即是對方是外國人,他們也不會特別為其準備符合外國人口味的菜餚,而是提供他們平常食用的東西。即使不是富戶家庭,基本食糧如茶和麵包也不會缺少,有些村莊的村民甚至會宰羊來款待客人。

穆斯林用餐時通常使用一個大盤子,盛滿各種食物。他們在地上鋪一張地氈,並將所有料理排列好,七至八人擠在一起,坐在地上進餐。伊斯蘭教的教導是食物要共同分享。

相比之下,香港人的社交文化需要”Warm up”。 香港人注重個人私隱和安全,很少會邀請初認識的朋友到家中用餐。此外,香港的居住環境狹窄,朋友見面多在外面用餐。

「…客要一味地款待。」(羅十二13)這句經文意味著持之以恆和始終如一地款待外人。「款待」的基本意義是對陌生人的愛,包括提供住宿、飲食和保護等。

從香港派遣到伊斯蘭教國家的宣教士,由於他們在物質生活上較為豐富,因此會反思自己是否有能力分享,並從中學習和順應穆斯林熱情款待客人的精神,開放住所歡迎客人,也提供食物。

同時,宣教士自己也需要打破害怕麻煩或打擾對方的思維,嘗試接受對方的款待並享受其中。穆斯林的好客之道使人容易相聚在一起,這提供了與他們接觸和對話的機會。宣教士學習拉近彼此的關係,將耶穌的愛和救贖與他們分享。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