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人教會史對穆宣及作見證的應用

華人教會的發展歷程,對穆宣有甚麼意義呢?在歷史裡在華的回耶對話早在兩百多年前在雲南展開過,當然「耶」這一邊還是由西方派來的主教和傳教士為代表,與回族的雲南學者進行教理上的溝通和發表。伊斯蘭始終對基督宗教的教理有高度的對抗性,說到耶穌的神性、神全知全能的屬性之時,耶穌的釘身受死與伊教對神性的理解相距甚遠,那就更遑論連天主教與新教都爭論的馬利亞聖母角色了。教義的對話帶來高高的營壘,當然當年的傳教士帶著驚人的勇毅和服侍精神進到西北貧瘠之地,在撤出中國之前還有很多美好的故事見證發生了,當時包括穆斯林的貧苦大眾對他們仍是依依不捨。

華人的祠堂文化也容不下子孫愧對列祖列宗,只拜耶穌不為祖先上香視為大不敬。但一路走來,中國經歷了新文化運動,人們開始接納家族裡可能有不同的信仰,不接納對方也不會「大義滅親」,最多可能斷絕與個別信主的人來往。女性也得到較為平等的社會和教育地位,甚麼「三從四德」、「貞節牌坊」等虛偽道德都被批判摒棄,不再是社會的主流及大框架。穆民世界的變革卻沒有中國那般走得直率鮮明,有些現代派的KOL渴望自由定義甚麼才是清真,也有過不少原教旨主義浪潮,一方面對抗西方的再殖民霸權;另一方面在家裡向女性施以制度性的暴力。是神的恩典給華人教會明白甚麼是愛、犠牲與救贖挽回的真理,神的屬性帶來的公義、仁愛、喜樂、和平,以及堅毅又柔和地回應強烈的榮辱觀念。深信主所預備的華人教會,在向穆民宣教的事上,還有未曾溝通得好的見證,於事工層面上,在西方教會漸漸式微的日子,華人還有可發揮的角色。

思考問題:

  1. 在明清兩代的耶回對話你有多少認識? 這些思考到今日還存留在這代的華穆群體嗎? 基督徒還可用同樣的方式跟他們對話嗎? 有甚麼是不變的,又有甚麼需要革新? (可參考建道神學院出版的《本土經驗——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在中國的相遇與對話》及《文明交融—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對話願景》)
  2. 華人的新文化運動到了今天還在延續。你對百年來的變化有多深刻? 你能體會上一兩代的傳統思維的世界觀嗎? 百年來的轉變帶給你傳神國的道有甚麼亮光?
  3. 你有嘗試把穆斯林世界與華人世界的文明思潮變革放在一起比較嗎? 如果你是變革過程中的一個穆斯林,與做一個非穆民的華人有甚麼分別? 華人與華人教會能展示一種怎樣的形態、訊息與關係,幫助穆民體會「天國到了」的不一樣?

分享到: